联合大报

依法治国 我们有进步(数字解读2016·依法治国)

点播: 2017-01-07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10+25

35部法律,回应时代命题

本报记者 魏哲哲

3月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慈善法。这是一次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具体实践。在审议慈善法的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共有1231人次发言,提出近4000条修改建议。最终,对草案作了110处修改。

2016年,一共有35部法律获得通过,其中修改25部,新制定10部。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在哪里,立法修法的关注点就在哪里。立法机关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能成为一道保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重要力量。

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放生做了明确规定;网络安全法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出台,以法律保障和促进国产电影的发展,回应电影行业的呼声。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普遍增强;另一方面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法律制度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法律立得住、行得通、切实管用,仍是立法机关需要回应好的时代命题。

58万

让“老赖”无处可躲

本报记者 徐隽

“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今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作的报告向执行难全面宣战。近一年来,全国各级法院雷霆出击,精准打击“老赖”,敦促58万余名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截至目前,全国各级法院共限制730多万人次购买机票、190多万人次购买火车票,限制6.7万失信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仅中国工商银行一家就拒绝失信人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55万余笔,涉及资金65亿余元。据不完全统计,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504人、基层人大代表1310人、政协委员513人、党代表187人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其中,因失信而被开除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1人、撤职的25人、降级的23人、有关资格受到影响的383人,被罢免的代表、委员100人。对这些特殊主体的失信惩戒,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效促进了政府诚信。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随着人民法院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联合信用惩戒取得实效,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诚信正在内化为公众的道德素养,外化为人们的行为模式。

上一篇:把法治责任镌刻心中

下一篇:绵阳市农村法治教育阵地现场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