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论学习心得
点播: 2017-03-1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落实好、实现好这个总目标的关键之一,就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信仰、法治精神、依法培育塑造品德善行。简言之,就是要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笔者认为,一个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程度。
要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领导干部自身的追求与修炼,也需要组织的教育和培养,还需要社会的监督和约束。不过,无论是自我生成,还是组织培养、社会监督,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首先,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提高信仰法律的自觉性。要把法律的禁止视为雷池和深渊,不越一步,真正在工作生活中敬畏法律,自觉用法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谨小慎微,也不是唯唯诺诺的循规蹈矩,而是一种政治上的成熟,是做人有底线、做事讲原则、做官懂规矩的自觉体现。其次,必须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养成运用法治思维的习惯。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它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要把思维方式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把法律意识贯穿到思维方式之中,把各项行为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作出每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经济效果、社会效果、还要考虑法律效果。第三,必须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提高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平时工作实践来看,要切实提高以下几种能力,即正确处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实质公正与形式公正、客观公正与主观公正、社会公正与个案公正的能力。
要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作为领导干部,应该说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或法治基础知识,所以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关键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进一步强化、进一步提升。一要领会宪法要义。宪法是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所以,领导干部应当更多地读宪法、懂宪法,将宪法文本转化为工作能力,将宪法精神转化为工作习惯。二要强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要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中有所超脱,以法治理念把握复杂的利益关系,作出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效果的科学决策。三要坚持依法办事。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服人。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领导怎么做,群众都在看。知和行是两码事,懂宪法、有理念只是法治素养的基础环节,重点在于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难点也在于用具体工作、点滴言行体
上一篇:法治意识增强,爆竹热情变淡
下一篇:国电集团启动建设“法治国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