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大报

将“吼叫”教育关进法治笼子

点播: 2017-05-20

        成都市民徐炎从3月通过建立微信群组织第一期“戒吼”打卡活动,到目前已经是第三期了,全国总共有150余位家长参与。但徐炎透露,“我每天都会在群里提醒家长们打卡,希望他们能做到一天里不对孩子发火,不过至今还没有一位家长成功打卡满30天。”(5月17日《成都晚报》)
  毫无疑问,“吼叫”教育,也属于一种家庭暴力。事实上,所谓“吼叫”教育,除了责骂、辱骂孩子,还包括罚站、罚跪,甚至动手打。“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对于不听话或偶尔犯错的孩子,许多家长是非打即骂。因为目前不少家长对这种惩戒方式大加赞赏,认为这样既惩罚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又痛醒了孩子的羞耻心,可谓是一举两得。殊不知,家长打骂孩子,是一种虐待未成年人行为。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未成年人”。
  特别是,这种“吼叫”教育,是对孩子人格尊严的极不尊重,将会造成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使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受损。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模仿性强,可塑性也比较强,更容易酿成不良的习惯。问题是,对于“吼叫”教育这种常见的家庭暴力行为,法律显得很无奈,目前仅停留在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是否值得效仿的讨论和争议的层面上。比如,之前发生的“虎妈”、“狼爸”等事件,人们只关注该不该学他们,而忽略了他们的行为对未成年人身心的伤害,更没有考虑到拿法律的标尺去衡量。以至于“虎妈”“狼爸”等狼性十足的“名人”层出不穷,虐待子女的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受虐待的未成年人也难以逃出虎口,得不到应有的救助与保护。

  可见,应将“吼叫”教育,关进法治“笼子”。当家长的“狼性”,挣脱亲情的束缚,当“吼叫”教育,开始蔑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权利时,敬畏法律,维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显得尤为重要。以打骂孩子为代表的“吼叫”教育,造就不了有用之才。相反,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难免会存在懦弱、胆怯、甚至自闭等心理缺陷,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人生。特别是,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等,是法制观念缺失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应予以坚决制止和惩戒。 汪昌莲

上一篇:以法治护航征地乃远见之举

下一篇:浙江嵊泗:组织年轻干警进行“法治宣传海岛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