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大报

【雅昌专稿】康海涛:70年代的姿态 由形式向文化心理的内化演变

点播: 2017-06-15

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编者按】距2012年康海涛在偏锋新艺术空间的个展已经过去五年,今年六月初刚刚开幕的展览,展出他近几年创作的十余幅架上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目前日趋简约、抽象的演化轨迹:不仅对日常景象的描绘越来越简约,更对那些具有显著抽象特征的物象有着极浓厚的兴趣。他近期创作的《墙》、《光的记忆》等作品,以其复杂…

康海涛 荆棘 252 x 172 cm 2016

康海涛 有限的光 70×243cm 2017

康海涛 墙 140 x 243 cm 2016-2017

  70年代的姿态

  雅昌艺术网:从激荡的形式语言的变化向内心走去。

  方志凌:向内心走。有的人向内心走是在找一个在西方艺术发展史的主流中看到的学术资料,对社会的批判,对艺术形态的批判,或者是对人性的批判等等,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学术思路,大家一看也很容易识别。但70后和60后之间的差异,以及和后面的80后、90后之间的差异,其实在于他们这一拨人始终会把自己的社会经历、心理感受,对社会的复杂态度,都融到他们的作品中去,而不是那样强烈地去追求艺术形态的“当代趣味”。他们很真实、不做作,但这种艺术状态恰恰不太容易被别人识别,因为大家容易识别的几类主题,或者是形式观念的变化,或者是知识分子的姿态,或者是人性批判,大家一看都能理解的。但是怎样把70后这一代人的生命体验,自己到中年之后的情感态度,还有就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气质的内在沉淀等等,自然融入都自己的作品中去,怎样在艺术作品中去展现这一代人最有魅力的人格,以及最深厚的语言品味等等,这可能是日渐成熟的70后艺术家们慢慢展示出来的新特点。

  结语

  康海涛的创作轨迹,同时也是70年代艺术家作品形式语言和情感内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策展人方志凌也有创作绘画的直接经验,自己对艺术发展规律有很深的体验和认识。此次展览从艺术家的人格、情感、文化等等向内的线索,呈现出当代艺术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方向。

上一篇:安徽省肥东县临时客运车辆整治背后的黑幕

下一篇:期路白乡法治宣传助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