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車企環保罰單具有多重意義
点播: 2018-01-13
原標題:車企環保罰單具有多重意義
1月9日,環境保護部通報對山東凱馬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山東唐駿歐鈴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違反大氣污染防治制度的行政處罰決定,嚴懲生產超標機動車和污染控制裝置弄虛作假行為,兩家車企被罰款逾3877萬元。這是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后,環保部對汽車生產企業開出的第一單行政處罰,涉及處罰金額巨大(1月10日《人民日報》)。
治污重拳之下,巨額罰單來襲。環保部首次給車企開出近4000萬元的行政處罰,就像打蛇打到了七寸,擊中了要害。此舉具有多重意義,給其他車企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環保樣本。在機動車環保達標問題上,如果源頭管控不力,后續的管控也無從談起。環保部對車企首開巨額環保罰單,不僅表明對車企污染行為的打擊進一步深化,也體現出監管部門在嚴懲違規者的深度上與廣度上與時俱進,不失為進步之舉。
其一,首開環保罰單讓車企有了壓力感,促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更加精益求精,嚴格按照標准作業,避免弄虛作假、以次充好。有媒體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機動車、工業生產、燃煤、揚塵等是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環境空氣中顆粒物的主要污染來源。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的首要污染來源是機動車。由是觀之,機動車或是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因此,對車企管理做到嚴格要求,必須一以貫之、不容懈怠。
其二,首開環保罰單讓車企有了更多擔當。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PM2.5濃度居高不下,空氣質量不容樂觀,多地灰霾天氣出現持續加重的趨勢。因此,車企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環保責任,這不僅是對改善空氣環境質量交出的答卷,也是其對自身管理模式、技術優化的一次換擋升級。對於車企而言,理應深諳未來的競爭就是綠色的競爭,隻有先過了環保關,才能更好地施展作為。
其三,首開環保罰單讓車企有了更大動力。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在倡導綠色環保的概念。與其說未來車企靠技術佔領市場,毋寧說是靠環保理念贏得先機。哪個車企在環保上先人一步,發展自然也就快人一步。環保罰單對於車企來說,在帶來了壓力的同時,無形中也賦予其更大動力。眼下,我們看到不少車企積極推出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等新能源車型,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雙贏,這無疑是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可以說,在倡導綠色環保的起跑線上,每個車企都是公平的參賽者。究竟誰能笑到最后,這就要看企業自身的行動了。
一言以蔽之,對車企首開環保罰單,不僅有助於改善大氣環境,對消費者而言也是一大利好,可謂一舉多得。治理污染非一日之功,環保罰單能給企業戴上緊箍咒,警醒車企不斷加大綠色環保的成本投入,進而推出更多節能環保的綠色汽車。某種意義上,近4000萬元的環保罰單的“醉翁之意”不在罰,而是以罰促改,引導更多車企“在企業發展中推進環境保護,在保護環境中推進企業發展”。
(責編:董俊彤(實習生)、王倩)
下一篇:2017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