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大报

医疗投资切忌“风口论”

点播: 2020-04-17

  资本寒冬加之疫情冲击,创投圈的凉意甚于从前,在少有的几个热门赛道里,医疗大健康领域一枝独秀。这种热闹不仅体现在投资项目的数量上,更体现在投资金额和项目估值上。

  投中2020年一季度的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对比近三年一季度的创投数量来看,医疗健康领域成为VC/PE机构最为关注的赛道,医疗健康增长了8个百分点,涨势最为迅猛。788家参与投资的机构中,265家参与了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占比高达33.63%,其中创新药、诊断技术和互联网+项目最为热门。

  热闹的背后泡沫破了又现。一位投资机构人士告诉笔者,有些还没开始临床实验的项目,就已经拿到4亿美元多的投资,而按照常规标准这类项目的估值在千万美元级别。此外大量没有投资过生物医疗的机构也在加速入场,有些新成立的投资机构,两年内就投出了12个项目,如今一半项目已经死掉,一半项目正急于抛售。

  这样“过山车式”的发展在中国创投市场出现过多次,从2016年的互联网医疗,到2018年的创新药,再到2019年的AI+医疗,背后都不乏政策催化,“新三板”、港股新政时期的“pre-IPO”、“pre-科创板”,回头看真正跑出来的项目寥寥。

  “又贵又慢”的医疗大健康领域为何总是热钱频现。在笔者看来,除了突发疫情让投资人重新审视医疗健康公司的价值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级资本市场在“募、投、管、退”全链条面临困境,医疗健康项目不仅可以帮助机构从LP那里获得募资,在后续退出方面也期望享受政策红利和绿色通道。

  但医疗健康是一个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领域,用投资互联网的思维来押注医疗健康企业,最终只会挫伤真正的创新。

  首先,医疗健康赛道是公认的门槛高、专业壁垒高、监管严、投资周期长的行业,这种专业壁垒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壁垒上,还包括审批壁垒、生产壁垒和营销壁垒等。以近一两年投资圈最热的创新药为例,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时间周期一般都在10年以上,单个品种创新药研发需要10亿~50亿美元的投资,进入临床1期且最终能够通过审批的新药比率仅5%~17%。

  这些投资规律都与互联网赛道截然不同,投资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专业度,缺乏经验的投资人可能会低估风险,也会在行业低迷时选择逃离。一位从事创新药的创业者告诉笔者,医疗投资人更换是家常便饭,一个项目从早期到成长期,常常换了两三个投资人负责,由于缺乏长期跟踪,外行人指导内行人的现象尤为普遍,项目计划频频调整或新投资人对项目不感兴趣,都可能致使项目流产。

  其次,与互联网赛道赢者通吃不同,由于需求的多样性和每项技术的投入成本的原因,在医疗健康很多细分领域,企业是依靠并购或通过产品技术合作成长壮大的,一个赛道内允许多个项目并存,差异化胜于规模效益。但当大量资本涌向头部几个标的,会拉升行业整体估值,最终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问题,这些问题又会反向致使一级市场投资紧缩。

  重构良性循环需要回归价值投资本身,疫情会催生热点,但短期需求不等同于长线价值。面对新一轮的医疗投资热,投资人还需谨记:第一,高回报高风险;第二,风停了摔死的都是猪。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上一篇:香车美女 NEXON手游《双重世界》公开全新皮肤

下一篇:湖南新闻人:在战疫逆行中践行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