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药专项谈判 砍出全球最低价
点播: 2021-02-25
降低抗癌药价格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今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对抗癌药降价提出要求,并且在6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求对医保目录外的独家抗癌药抓紧推进医保准入谈判。
“接棒”本轮药品谈判的国家医保局加紧部署,于今年8月确定了纳入本次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范围的药品品种。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首次专门针对抗癌药的专项谈判。各界高度重视之下,本次谈判如何进行,降价幅度能有多大,哪些疾病领域患者将获利好,哪些药企希望实现以降价换取更多市场销量?
经过3个月的谈判,近日,上述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终于揭晓答案。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与平均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56.7%,全球最低价也由此“砍”出。
“砍”出全球最低价
从这17个药品价格来看,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家或地区市场价格,平均低36%。默克中国肿瘤事业部高级总监袁泽之表示,西妥昔单抗注射液2017年的平均价格为4200元左右,谈判后的价格由4200元降到1295元,“我们是给了全球最低的一个价格。”他说。
米内网数据显示,17种药品中降幅最大的是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规格为80mg/片的降幅达71.02%。对比目前中美药品价格,也可以发现中国医保支付标准更低。
该药规格为80mg/片的品种,谈判前的市场零售价格为1760元,谈判后医保支付标准为510元。而记者梳理数据发现,该药80mg规格在美国售价为118.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21元)。
且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药品原本谈判前的市场价格就低于美国,而此次谈判带来了药价进一步的降低。例如,规格为250mg/粒克唑替尼胶囊在美国售价为279.51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925元)。而在中国,谈判前该药零售价格为892元,低于美国价格,谈判后医保支付标准为260元。
整体来看,据米内网数据,医保支付标准与平均零售价相比,17个药品中降幅在50%以上的有10个。除阿扎胞苷降幅为59.81%接近60%外,西妥昔单抗等9个药品价格降幅均在60%以上。而降幅在50%以下的7个药品中,有4个药品降幅在四成以上。
降幅最低的为江苏恒瑞医药的培门冬酶规格为5ml:3750IU/支的药品,降价幅度为21.46%。此外,另一国产药——正大天晴生产的安罗替尼降价幅度为45%左右(不同规格)。
兴证医药研报认为,两个国产药降价幅度均小于平均,可见国产优质创新药在医保准入谈判中享有一定优待,获得相对利好。
不过,有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国产药品定价本身较进口药品低,这样的降幅是合理的且符合预期,医保谈判对国产创新药的销售额产生积极作用。
降价后第二个季度销量
有望大幅提升
从此次谈判结果来看,18个纳入谈判范围的药品,仅诺华制药的芦可替尼最终没能谈判成功。不过,诺华制药仍有4个品种的药品成功纳入医保,数量居参与谈判的药企之首。辉瑞以3个品种谈判成功纳入医保位居第二位。
对于药企来说,愿意降价进入医保,看重的也是通过医保实现销售量的提升。以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眼内注射产品雷珠单抗为例,米内网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雷珠单抗市场销售额为2.48亿元,比上一年下滑了2.54%。主要原因之一是康柏西普上市后,导致国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而在2017年,雷珠单抗通过谈判后降价20%,医保支付标准为5700元。即便面临着同时通过谈判降价进入医保的康柏西普的竞争,雷珠单抗的销售量仍获得了较快增长。
2017年雷珠单抗在PDB样本医院销售量同比增长33%,通过以价换量,最终销售额也实现了7%的增长。而相对应的,康柏西普也获得增长,销售量同比增长51%,销售额增长43%。
多个药品进入医保后都显示出销量明显上升特征。例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在2017年7月通过药品谈判后,四季度在PDB样本医院销售量迎来60%的同比增长,销售额同比增长17%。这一增长态势在2018年得到延续,2018年前两季度销售量增速分别是61%、71%,销售额增速分别为17%、27%。
阿比特龙(强生)表现更加抢眼。数据显示,2017四季度、2018年一季度、2018年二季度销售量分别同比增长1391%、2841%、2696%,销售额同比增长602%、1241%、1217%。
数据显示,第二批谈判成功的36个品种在PDB数据库中有销售记录的有32个,2018年二季度的销量同比增速达到100%以上的有26个,价格的下降带动了量的高速增长。
根据对第二批谈判品种降价后的销售情况分析,对于疗效好的产品,降价后的第一个季度销量开始明显提升,第二个季度大幅提升,第三个季度维持高增长率。据《每日经济新闻》
新闻推荐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