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炎症性肠
点播: 2020-05-25
中国网财经5月18日讯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清、根治困难、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慢性病,且伴有多种并发症。
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旻湖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开春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临床医生需关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陈旻湖教授介绍,中国IBD发病率近年来增加显著,预计2025年将达到150万,且发病人群偏年轻化。“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产力和日常生活,担心IBD反复发作的恐惧及频繁如厕的羞愧感不但给他们带来生理负担,而且也会极大影响患者的情感和社会功能,易使其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陈旻湖教授表示,应通过积极的宣传让更多IBD患者了解炎症性肠病积极正规治疗的重要性;同时临床医生诊疗过程中除关注临床症状缓解外,应该同时关注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心理健康。
对此,吴开春教授持相同观点,他表示,随着IBD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疾病治疗方法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临床治疗,更应关注患者多方面的需求。
“随着IBD治疗目标的不断升级,临床医生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将不断加深。”吴开春教授表示,对于一个慢性的、长期的甚至终身的疾病,一定要获取正确的知识。患者要树立信心,定期和医生、医疗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临床治疗在深入开展IBD诊疗质控评估、提高诊疗质量的基础上,更需要关注改善患者预后。临床用药需综合分析患者需求及身体条件,做到个体化药物治疗、设置个体化治疗目标并紧密控制。
另外,陈旻湖教授提出,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在IBD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白细胞介素在治疗IBD疾病中的优势逐步被认知。“由于其具有快速起效和持续维持缓解的特点,将为IBD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陈旻湖教授还提到目前国内新冠疫情已经控制较好、医院也有安全的防控措施,如果IBD患者病情加重或者突然又出现腹痛、便血,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据了解,今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和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将围绕5•19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共同发起“炎症性肠病认知月”系列活动。西安杨森志愿者支持了学组与CCCF点亮西安钟楼的活动,呼吁更多专业医生和社会力量关注患者生活质量,协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方案和回归生活的希望。
上一篇:瑞特股份: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关于对常熟瑞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函》(创业板关注函〔2020〕第212号)之核查
下一篇:开展全民健身 共建和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