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大报

蔡英文请关注青年世代的关注

点播: 2017-05-12

作为一位大学老师,每一年都会遇见“更年轻”的学生,很多时候好奇这些年轻人在想些什么?关注些什么?哪些议题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青年世代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战后成长的世代相当的不同,经历过战祸和经济萧条的年长世代,着重在物质主义的满足,成长于富裕和民主年代的青年世代,关注的议题不再仅限于基本需求的满足。

和平议题、平等议题、反核议题、性别议题、人权议题或动物权保护等,都可见青年世代关注和讨论,这尤其可从大学校园内社团的多样化窥知。除了1990年代陆续出现的性别和女权相关社团、以及异议性社团外,近年大学校园内也都可见关注动物权益、社会或政治议题、学生权益或环保社团陆续设立,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年龄世代间关注和在乎的议题的差别,价值观取向的差异。

为什么要关注青年世代的关注呢?因为我们正处于人口老化严重的社会,当社会中老年人比例愈来愈多,如何在制订公共政策过程中纳入青年观点,制订出符合世代正义的政策,就显得相当重要。无论是扩大青年的参政机会,或是提升在台“立法院”中青年代表性,都能有助于在政策制订过程中注入青年思维。

根据国际国会联盟(Inter-Parliament Union)近期出版的2016年青年国会议员统计报告分析中指出,全球128个国家中,30岁以下国会议员的比例超过10%的国家只有瑞典、厄瓜多、芬兰和挪威四国。整体来看,纳入研究国家中的国会议员年龄在30岁以下者,比例不到2%,40岁以下国会议员比例为14.2%,若再将青年国会议员的定义放宽到45岁以下,也仅有26%的国会议员在45岁以下。该项报告也指出,各国各地对青年政治涉入的关注焦点,已由“青年咨询”转为青年政治代表性的命题。

影响一国青年议员代表性高低的原因有许多,例如参政权年龄的规定、青年对政治关心和参与程度、政党提名青年参选的意愿、又或是选举制度设计等。低落的国会青年代表性,影响青年相关公共政策的倡议和制定,从政治赋权角度来看,更多的青年投身政治,有助于促进青年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激励更多一般青年的政治涉入。是以各国各地也不断研拟和落实促进青年参政和政治代表性的方案与政策,降低投票年龄就是其中一项措施。

去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蔡英文竞选团队提出的“青年好政”青年政策之一便是主张降低投票年龄至18岁。在执政即将满一周年之际,无论是公民权降至18岁的“宪法”第130条条文修正草案或“公民投票法”修正草案,虽已通过一读审查会,交付“修宪委员会”审查,但仍未有显著进度,值得未来持续关注。

然而,要改善青年代表性,除了降低投票年龄外,降低参选年龄,也陆续获多国多地采用,例如近年英国、肯亚和摩洛哥将参选年龄降至18岁,奥地利和厄瓜多则从18岁降至16岁。此外,无论是从法律层次规范政党提名办法或政党内部自行规定,若能从政党提名办法制度化着手,保障一定席次给予青年,根据其他国家的实施经验,确实显著地提升青年国会代表性,也有助于将青年观点纳入公共政策制订过程中。

蔡英文竞选前也承诺要将青年事务咨询委员会,提升至台“行政院”层级。该委员会已于去年11月成立,虽已召开两次会议,但成效为何尚难评估,尤其是广邀委员参与各“部会”的会议或活动,这样的举措是否能成功将入青年观点带入政策制订过程,仍有待时间来检验。除了中央,各县市地方政府近几年也陆续增设青年事务(咨询)委员会,若能促进台当局和地方青年事务委员会经验交流,一方面能促进青年代表间针对青年议题的整合与合作,另一方面更能提升公共政策中有关青年议题更获重视。

对看中理念、议题主张更甚于感性的青年世代来说,“青年好政”不能只停留在美丽的口号,更需要落实到有助于青年参与的机制中,因为我们都知道,期待幻灭后的转身是最严酷的惩罚。

【林琼珠/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来源:台湾“今日新闻网”

上一篇:外储料连续三个月回升 央行远期头寸大减增强市场信心

下一篇:关注英国利率决议 贵金属表现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