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吉林省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干涸湖泊漾碧波,荒山秃岭披绿装(2)
点播: 2019-11-14
“西北地区西部目前的降水量增加趋势只是量上的变化,还算不上是质的改变,还不足以改变西北地区的基本气候状态。西北地区西部总体上仍将是温凉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不可能变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张强认为。
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现象,原因尚待深入研究
造成西北地区西部雨水增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姜彤说,“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变趋势的原因,科学界还在继续分析和探讨。目前的主流观点是,西北‘暖湿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陆面蒸散发加强,导致水循环加快及降水增多。”
姜彤表示,西北降水增多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印度洋季风通过不同路径把水汽输送到新疆,但这不是经常出现的情况,仅靠此来解释“暖湿化”现象有局限。一种说法认为可能是区域内水循环增强,也就是实际蒸散发对大气水汽的补给增加,也增加了降水转化率。西北地区山区降水增多、冰雪融水和河流径流增加,以及绿洲灌溉用水增加、平原水库水面范围扩大等,都会导致实际蒸散发增加,补给了大气水汽。
张强认为,西北地区西部的水汽主要靠西风带环流系统从洋面输送而来,近30多年来西风带环流明显加强,这使得从洋面往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能力增加。在源区水汽日益充沛和水汽输送能力不断加强的背景下,西北地区西部大气中的水汽增加,为降水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这种变化可能与自然变率和气候变暖都有一定关系。
西北一些地区水资源增多、“变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冰川融化。“西北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增加,并不是来自于降水和环境的改善,而是冰川消融和冰冻圈衰退的结果。”魏科表示。今年9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指出,随着全球持续变暖,全球冰冻圈都在大幅度融化和萎缩。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问题还有不少未解之谜:这一“暖湿化”趋势会是多长时间尺度,降水和径流转折点何时出现,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目前的认识还十分有限。
“这亟待国家层面立项开展专题科研攻关,进一步加强对西北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张强说,“只有彻底破解这些科学谜团,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一重大气候变化信号带来的重要机遇,科学应对可能面临的多重挑战。”
■链接
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南靠高原,大多处于非季风区,长年降雨较少,形成了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特征。
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介绍,我国西北地区与全球其他地区一样,自工业革命以来的100多年间,气温一直在波动上升,且升温幅度明显比全球其他地区及我国东部地区更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升温显著加速。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西北地区1961—2018年平均气温增加率,为平均每10年增温0.333摄氏度。降水方面,自小冰期末期(约19世纪60—80年代)之后约100年间,西北地区降水量持续变少、变干,不过,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北地区大致以黄河为界的西部区域,降水开始呈现逐渐波动增加趋势。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3日 15 版)
信息来源:
原作者:刘毅
原标题:干涸湖泊漾碧波,荒山秃岭披绿装
上一篇:谋发展树典型北科建脱低帮扶出实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