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大报

2020年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题(1578)

点播: 2020-04-03

《宪法》第五十九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故答案选择A。


2.答案:

解析:

根据《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7)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11)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12)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

(13)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第89条规定: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

(14)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第108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

因此,A、C、D三个选项说法正确,而“撤销下一级人民政府不恰当的决定”是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B项不是全国人大的权力。

故正确答案为A、C、D。

3.答案:

解析:

A选项,人民检察院的任务是立案侦查直接受理的案件、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根据《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有关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所以人民检察院只能根据法律提起公诉,而不能根据地方性法规提起公诉;C选项,首先《治安管理处罚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同时废止《治安管理处罚法》做出的处罚是行政拘留,不是刑事拘留。B、D项是不违宪、不违法的行为。故正确答案为A、C项。

本题相关知识点:

违宪与违法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区别主要表现在:(一)主体不同。违宪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负责官员(有时也包括有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组织及其负责人员);而违法的主体主要是指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公民)。当然,国家机关、组织及其有关成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违法主体。一般情况下违宪主体的范围要比违法主体的范围要小。(二)侵害客体不同。违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是特定的,即指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指国家机关、有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所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决定、决议、命令、地方性法规等各种规范性文件,以及他们所采取的行政措施、公务活动等等是否与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相抵触;而违法行为所侵害的客体,则是除违宪客体以外的由法律所保护的其他社会关系,一般说来,其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三)社会侵害程度不同。由于宪法所调整和保护的是国家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因此,违宪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一般要比违法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要大;而违法往往是对具体的人、物或行为所造成的直接危害,因此一般说来这种危害后果相对是局部的和个别的。(四)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不同。违宪招致违宪责任,并相应受到违宪制裁。例如,宣布违宪的法律、法规无效;弹劾、罢免某些国家公职人员,以及相应的其他法律制裁;而违法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经济及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等,并相应受到刑罚制裁、经济及民事制裁与行政制裁。(五)审查违宪与审查违法的组织机构不同。审查违宪的组织机构一般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最高司法机关或有关专门机构执行;而违法行为的追究一般是国家的司法机关,特别是审判机关,有时也可以是行政机关。

4.答案:

解析:

《立法法》第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5.答案:

解析:

A、C、D项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属于合法行为,B项中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没有制定自治条例的权力,属于违法行为,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相关知识点:

违宪是宪法学中重要的概念,是指违反宪法的非法行为。违宪行为是最高的违法行为。但是违宪的内涵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违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宪法上的义务主体。第二、违宪违反的是宪法、宪法性法律甚至宪法惯例。第三、违宪同样会产生法律责任,一般通过违宪审查机制来实现。

违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公民和社会团体,违反法律(包括其他法规)的规定,从而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

上一篇:宜昌近七百家企业享受“保姆式”法律服务

下一篇:中国法律服务网:法律咨询500万人次满意度超过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