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史上最长冬训”里的科技范儿
点播: 2020-05-05
新华社南京5月2日电 江苏:“史上最长冬训”里的科技范儿
新华社记者王恒志
时值五月,往年此刻正是运动员们繁忙参赛的时候。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赛事陷入停摆期,运动员们也不得不迎来“史上最长冬训”。
记者近日在江苏省各运动队采访发现,在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江苏强化科技助训水平,通过为运动员们“量体裁衣”,给运动员提高水平和减少伤病提供巨大帮助,同时还希望借此契机进一步构建起可复制、可持续的省级训练科技助力模式。
走进位于江苏省体育局仙林训练中心内的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就看到多位运动员正在这里做康复训练。女子400米跑选手潘高琴因为有伤在身,已经在这里接受专门针对她伤情的恢复性训练近两个月,这位天津全运会女子4x400米接力冠军成员说:“这对我有很大帮助,因为受伤很多动作都不能做,通过这个练习能帮我练到不能练到的地方,现在我的力量比之前有了很大进步。”
听上去似乎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需要大量的投入。江苏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谦告诉记者,通过和体科所合作,今年冬训,江苏省田径队92位运动员都进行了基础体能等一系列测试,重点运动员还形成了非常详尽的技术分析、相关建议等。他指着厚厚一摞分析报告说:“科技助力训练管理、多学科运用已经成为提高竞技水平不可缺少的部分。科技助力现在分得很细,同时又要建立起一个体系,目前我们所有重点运动员都能准确监控,不仅生理生化监控,还有技术能力缺陷这些都能看到。以伤病为例,以前我们经常会出现冬训之后打到第三场、第四场室外赛的时候出现大面积伤病,什么原因呢?就是基础能力打得不牢,对队员们的身体监控没有到位。今年我们大力强化体能指标,目前看初见成效,希望能形成一定体系,坚持下去。”
江苏省射箭队领队邵力平也尝到了“甜头”,他说:“以往我们训练,看强度够不够往往凭感觉,但是否真达到了不好说。现在要提高体能潜能,我们就通过检测数据、动态比较,一下就把训练强度水平提起来了,比如跑8000米,开始都很慢,现在女队员基本都提高了6分钟左右,我们队内刚结束不久的一次考核,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有多名年轻选手能达到去年全国前六名的水平。”孙谦开玩笑地说:“这个能准确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你训练想偷懒,说练不动了,以往可能也很难分辨是不是真的练不动,但是现在数据会显示你没有达到该达到的强度,或者说你已经恢复到了可以训练的水平,偷懒就行不通了。”
记者还走访了排球、击剑、游泳、拳击、自行车等项目,采访中发现,现在无论是教练还是队员,说起科技助力训练来都深有感触,过去两个多月不断延长的训练期,让他们对体能强化、科学训练都有了更多认识。
在江苏省体育局竞体处处长陶新看来,这个有史以来的“最长冬训”给江苏省各训练队全方位引入科技助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间段,“这个冬训我们开展了体能测试和大比武,科技其实是全方位介入的,从器材到理念、从预防伤病到科学训练、从管理到保障,可以说整个环节都有科技助力的身影。现在我们希望能通过更长时间的坚持,把这个系统工程做好,未来要进一步建立各个年龄段的相关标准体系,建立起科学化选材的路径。”
江苏省体科所所长袁鹏进一步认为,科技助力竞技体育发展,同时也是解决科学发展内涵问题。“严格意义上说,体育科研人员掌握一个项目的运动规律需要5-10年,我们的科研人员通过对专项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系统解决运动训练的科学认知,进而能带动整个项目领域的长效发展,包括学校体育、科学健身等方面。”
上一篇:香港警方再拘捕一名女性嫌疑人 怀疑与5月1日旺角投掷汽油弹案有关
下一篇:严格限建“摩天楼”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