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大报

一周看台:民心不可逆

点播: 2020-07-30

  本报记者 吴洪

东南网6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民进党当局的双重标准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台湾《联合报》统计,由于台湾方面的防疫政策,本学期约有2.6万名境外学生未能入境就学,其中大陆学生有7600人。上周三,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表示,将优先开放11个低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应届毕业生分批返台就学,但人数众多的大陆学生却被排除在外。而与此同时,疫情期间民进党当局持续批准外籍劳工入境却秘而不宣,直至高雄市政府最近发现一处营区有大批外籍劳工入住进行集中检疫,事情才得以曝光。台湾地区“疫情指挥中心”负责人却解释说,集中检疫劳工不会与社区接触,民众无需过度担心。

对此,岛内舆论和有关人士质疑称,如果外籍劳工赴台可以集中检疫,那么大陆学生赴台难道不能采取同一模式?台湾《团结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台当局防疫部门一方面说为防范疫情扩散要限制大陆学生返台,另一方面却称引进大批外籍劳工不会造成疫情风险。这不是“双重尺度”又是什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庞建国表示,大陆在疫情防治上的表现有目共睹,大陆学生入台显然比外籍劳工来台安全得多,民进党当局的做法摆明就是“以疫谋独”。

防疫双重标准再次让外界看清了民进党当局“逢中必反”的丑陋嘴脸。他们伤害大陆同胞,不惜背离民心、罔顾人性。上周三,“台湾滞陆孩童父母自救会”向台当局防疫部门和台当局行政管理机构陈情,再次呼吁重视滞留大陆孩童的权益,尽快准许孩子们返回台湾。

今年春节期间,一些台湾民众和大陆配偶带领孩子赴大陆探亲。疫情发生后,民进党当局不允许尚未取得台湾身份证的孩童入境,导致他们无法返台。如今,台湾疫情趋缓,防疫措施已大幅“解禁”,滞留在大陆的台湾孩童却依然受限无法返台。

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评论文章《快让“小明”回家吧》指出,“小明”们同样是“台湾之子”“台湾之女”,这些孩子现在无法与家人团聚,也无法回台就学,无法恢复正常生活,希望民进党当局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尽快让他们返台。更有网友直言道,台湾在疫情防控方面有太多的操作是基于政治,而不是科学。

“逢中必反”意识背后,民进党当局的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上周一,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对外表示,将台湾打造成为使用“中文”与“英文”的“双语地区”,是她第二任期要推动的重要政策,将以推行“双语教学”为第一步。岛内舆论指出,台湾并非以英语为母语,推动英语为官方语言,执行难度大,而所谓“双语地区”只是一个幌子,下一步就是渐进式“台独”,要一步步从文化语言上完全“去中国化”,使得岛内中国人的认同感彻底断绝。

自民进党上台后,各种“去中国化”行径层出不穷。例如,把高中语文课纲的文言文比例从45%至55%大幅降至35%至45%,把历史课本里的“中国史”并入“东亚史”,操弄去除“中华电信”“中华邮政”“中华航空”的“中华”,如今又图谋把英语“官方化”,妄图与大陆彻底脱钩。不过,现实却打了民进党当局一记响亮的耳光。台湾财政事务主管部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台湾对大陆(含港澳)出口同比增长10.3%,而对东盟与欧洲出口衰退幅度均高达两位数之多;今年1至5月,对大陆出口占整体比重达41.5%,是近10年来最高点。

台湾《工商时报》发表社论指出,5月台湾对大陆(含港澳)与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额占比呈现两极化,重重打脸民进党当局的“新南向政策”,也表明台湾经贸“去中国化”并无可能。相较于单薄的东南亚市场,台商未来不只无法放弃大陆市场,更要以“接近市场、在地化布局”作为投资生产的优先指标。

两岸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近期,多位大陆台商代表在参加海基会座谈会时表示,目前大陆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台商最密集的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直航航班仍未恢复,造成许多台商迄今仍无法返回大陆工作,呼吁台湾当局能开放更多航点复航。

台湾《旺报》发表社评文章指出,因疫情和政治因素而停滞、倒退的两岸民间交流和经贸合作能赶快恢复,才是更重要的工作。如若民进党当局继续与民意为敌,必将进一步使自己置于千夫所指的境地。

上一篇:唐河县滨河街道:文化服务助脱贫

下一篇:乘风破浪碧水间 河长巡河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