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大报

你的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了吗?App这些行为违法违规

点播: 2020-01-01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 吴涛)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有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中国网信网截图。

  其中包括:收集个人信息的频度等超出业务功能实际需要;要求用户一次性同意打开多个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用户不同意则无法使用;用户明确表示不同意后,仍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或频繁征求用户同意、干扰用户正常使用等情况。

  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

  1.在App中没有隐私政策,或者隐私政策中没有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

  2.在App首次运行时未通过弹窗等明显方式提示用户阅读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

  3.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难以访问,如进入App主界面后,需多于4次点击等操作才能访问到;

  4.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难以阅读,如文字过小过密、颜色过淡、模糊不清,或未提供简体中文版等。

  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1.未逐一列出App(包括委托的第三方或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

  2.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发生变化时,未以适当方式通知用户,适当方式包括更新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并提醒用户阅读等;

  3.在申请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或申请收集用户身份证号、银行账号、行踪轨迹等个人敏感信息时,未同步告知用户其目的,或者目的不明确、难以理解;

  4.有关收集使用规则的内容晦涩难懂、冗长繁琐,用户难以理解,如使用大量专业术语等。

  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1.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

  2.用户明确表示不同意后,仍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或频繁征求用户同意、干扰用户正常使用;

  3.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超出用户授权范围;

  4.以默认选择同意隐私政策等非明示方式征求用户同意;

  5.未经用户同意更改其设置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状态,如App更新时自动将用户设置的权限恢复到默认状态;

  6.利用用户个人信息和算法定向推送信息,未提供非定向推送信息的选项;

  7.以欺诈、诱骗等不正当方式误导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如故意欺瞒、掩饰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真实目的;

  8.未向用户提供撤回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途径、方式;

  9.违反其所声明的收集使用规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1.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与现有业务功能无关;

  2.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或打开非必要权限,拒绝提供业务功能;

  3.App新增业务功能申请收集的个人信息超出用户原有同意范围,若用户不同意,则拒绝提供原有业务功能,新增业务功能取代原有业务功能的除外;

  4.收集个人信息的频度等超出业务功能实际需要;

  5.仅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强制要求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

  6.要求用户一次性同意打开多个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用户不同意则无法使用。

  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1.既未经用户同意,也未做匿名化处理,App客户端直接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包括通过客户端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等方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

  2.既未经用户同意,也未做匿名化处理,数据传输至App后台服务器后,向第三方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3.App接入第三方应用,未经用户同意,向第三方应用提供个人信息。

  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按法律规定提供删除或更正个人信息功能”或“未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

  1.未提供有效的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

  2.为更正、删除个人信息或注销用户账号设置不必要或不合理条件;

  3.虽提供了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但未及时响应用户相应操作,需人工处理的,未在承诺时限内(承诺时限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无承诺时限的,以15个工作日为限)完成核查和处理;

  4.更正、删除个人信息或注销用户账号等用户操作已执行完毕,但App后台并未完成的;

  5.未建立并公布个人信息安全投诉、举报渠道,或未在承诺时限内(承诺时限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无承诺时限的,以15个工作日为限)受理并处理的。(完)

编辑: 竹立志

相关阅读

骚扰电话短信不断?你的个人信息可能正在被交易 许多App都是免费的,但条件是,想使用它们,用户必须进行通讯录、相机、麦克风等各项授权。这两年,伴随互联网飞速发展,非法盗用个人信息的案件增多,最后,除了依靠国家立法监督,信息时代中的你我都应该了解一些个人信息保护知识。 2019-12-22 08:40:00

生物识别“不再唯一” 网络个人信息泄露“暗箭难防” 据《2019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统计报告》显示,37.4%网民认为网络个人信息泄露非常多和比较多,58.75%的公众网民表示曾遇到个人信息被侵犯。报告称,网民要求加强法治建设,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平台责任为亟待加强立法的内容,其中82.61%的网民要求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对网络平台责任的立法要求是73.36%。 2019-12-12 07:22:00

河南开展APP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 APP违法采集个人信息?严查!,12月9日,记者从省公安厅获悉,即日起,全省公安机关加大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力度,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3、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获取用户行踪轨迹、通信、征信等信息;未经用户同意获取用户住宿、交易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 2019-12-10 08:31:00

上一篇:人行长沙中支开展“防范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集中”宣传活动

下一篇:货车车厢门上趴着“蜘蛛侠”?浙江永康一司机违法载人被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