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大报

举报违章可获"减分券" "功过相抵"的执法逻辑不靠谱

点播: 2017-09-10

  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实时举报交通违法行为,查实后除获得微信红包奖励外,还能获得交通违章“减分券”,在举报人交通违法时抵扣。近日,浙江省台州市交警部门推出的举报违章奖励“减分券”,引发争议。一名负责人表示,“减分券”只适用于6分及以下的轻微交通违章行为,其初衷是形成“全民联动”的交通违法举报氛围。

  建构良好的公共交通秩序,离不开公众参与和民间监督。可是将这套共识完全简化为“举报—奖赏”的利益交换,却着实让人有些不敢苟同。此举不仅有看低公民道德自觉的嫌疑,其中所设计的“减分”举措,更是部分牺牲掉了公共执法的刚性和权威性。

  举报了他人交通违章可获“减分券”,自己交通违章时就可以减少或免除扣分。这套“功过相抵”的逻辑,出现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执法中,实在有些不合时宜。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就是就事论事、一事一结、有错必罚。而“减分券”的出现,势必会导致原本直白、明确的交通执法规则,变得含糊不清。当交通违法的行政处罚变得可逆,显然背离了行政处罚的规则基础,也可能损伤原本的威慑力。

  针对成熟的、成型的公共规则体系,任何一点点的草率改造,都可能给特定群体留下投机套利的空间。不少人已在担心,“减分券”会否诱发“钓鱼举报”或“表演性举报”,此类担忧也并非毫无道理。

  除了“减分券”充满争议,还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到底是“全民举报”还是“全民调查”。“随手拍举报违章”,更多只适合作为一个收集线索的渠道,而不应该取代公共执法本身。换而言之,市民所提供的影像资料,必须还得经历一个严谨的“合法化”过程。

上一篇:成都纪委春节受理信访举报163件 反映贪污受贿最多

下一篇:举报违章可获"减分券" "功过相抵"的执法逻辑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