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江西三支一扶考试时政热点:站在新起点上,不忘改革开放初心(4)
点播: 2018-12-14
尽管1980年前后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开始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但首次正式提出“市场经济”概念是1992年的事情。这一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随后,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由此来看,改革开放的初心,概括地说就是思想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精神枷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激发全社会的思想力和创造力;政治上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破除权力过分集中,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为经济发展奠定制度基础;经济上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破除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三个方面的改革,都体现了“破”与“立”的辩证法。
从结果上看,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改革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有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思想解放和民主法治就不可能深入进行;没有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和思想解放也就无法取得广阔空间。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它需要纳入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中予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特色是,从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主体转变为努力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主体。于是,政府在多大程度上简政放权,决定了市场能够多大程度上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由此,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要看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和实效。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清晰的自我发展轨迹——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到“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对改革开放初心的继承和升华。